photo_ C. Lin |
回看寫這篇文章當時的時間,剛好整整四年過去了。
再重新發佈一次這篇短文,是為了送給裡頭的這位主角,我的西餐廚房啓蒙者。
他在今天靠著自己掙得的國際人脈,搭飛機啟程去了瑞典。去一圓他的世界高級廚藝夢。
他開玩笑地說,這次他要去大聯盟了。既使我們都知道後頭的故事有多辛苦。
已經三十歲的一個廚師,
拿著身上幾年存下來的積蓄去國外拼上這最後一次踏入世界廚藝核心的機會,
那是辛酸。
或許幾年前,在他還年輕時,就該不顧一切的人情世故去做這件事情了。
他在台灣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際遇。
或說,台灣沒有給這一行用力在幹的人應該有的際遇。
關於餐飲這門生意,你會聽到很多人很多看法很多賺錢的藝術。
但你不聽到一種討論是,像黃以倫這樣的人有沒有得到真正的身價以及前進未來的機會。
在我們這一輩人,對於有機會出國的同儕我們總會說,有機會出國,就不要再回來了。
事實就是這樣。即使你知道你很難在國外得到一張真正的餐飲工作簽證。
黃以倫在那些你喊得出名字的昂貴餐館廚房裡總是最尖銳的那一個。
但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最值得信賴的那一個。
我討厭煽情。
我也常說一些悲觀與噁心的實際事。
但這次我真心地祝福一個這樣子的人。
沒有他,沒有現在我的廚房價值觀。
謝謝他在五年前讓我去和他工作過那樣一段時間。
謝謝他在五年前讓我去和他工作過那樣一段時間。
希望他一切順利。
下面原文刊載於《ppaper》#83,2009年3月
----------------------------------------------------------------------------------------------------------------------------
『和最好的人一起工作,是廚房世界的永恆真理。』
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廚房裡頭,總是充滿著數不盡的有趣故事。然而對於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廚師來說,要從以往只是聽別人的故事,轉而把自己的故事與別人分享,或許是奇妙且難以感到自在的一次經驗。
鏡頭前的黃以倫,還未滿27歲,聊起自己的生活時還略帶羞澀,但只要話題一轉回到廚房,他便又像是個老江湖似的,接連說出許多烹飪典故、食材來源與名廚故事。放眼台灣西餐世界,鮮少有如他這般年輕就具備了驚人國際視野的廚師。或許誠如他所說的,這僅僅只是懂得把握機會、勤奮工作,並且自修不懈罷了。
雖然自小便因為家中經營咖啡館就開始接觸餐飲,但直到世界名廚Alain Ducass在1996年來台做烹飪示範那一刻,他才真切地感受到,所謂高級廚藝(Haute cuisine),原來是這樣地令人悸動不已。「機會是得自己去抓住的。」黃以倫說。時間輾轉來到2004年,當時已經參加過許多世界廚藝競賽的他,在新加坡遇見了日後影響他最多的國際名廚郭文秀(Justin Quek)。因為他敢於自我推薦,也因為機緣,當郭文秀在台北開了備受推崇的法式餐廳La petite cuisine時,他便加入了這個台灣少有的華人國際廚房團隊。從薪水極低的基層廚助開始,到短短四年後的現在,隨著郭文秀轉戰上海,黃以倫已經成為台北系統下最被信賴與看重的年輕廚師。
在台灣,精通法式前菜與甜點的黃以倫不僅是少數能處理各種肥肝松露料理、分子廚藝與真空烹調法的廚師,他更是能融合歐美名廚烹飪手法的箇中好手。對於許多採訪過La petite cuisine的媒體來說,他們也都訝異於這個年輕小伙子竟能做出如此多樣最具潮流的西餐佳餚。而這也是當初他選擇工作的堅持。因為他知道,只要待在國際名廚的廚房,就有著外面無法想像的一流舞台。
「永遠和最好的人一起工作」,這是紐約廚神Daniel Boulud在其著作《Letters to a Young Chef》裡頭的一句箴言。而正當黃以倫近乎狂熱地談論著世界廚藝大賽的最高殿堂「Bocuse d'Or」,以及前往法國工作的廚師夢時,他或許並未發現到,這個當下的自己其實也已漸漸成為一個值得讓人付出時間,和他一起工作的傑出廚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