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尹德凱的照片在螢幕裡頭的出現你可能還是會很習慣覺得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可能是他又上了某個媒體,可能是參加某個活動,可能是和誰又在某個酒吧不期而遇。當然,也可能是他的某個粉絲去了他的酒吧喝了他的調酒然後拍了張照片把他標簽在臉書裡頭。
你可能還是會覺得只要在午夜搭上一部計程車就可以去找他然後喝一些習慣的酒精性飲料來結束你一天的神經質焦慮。一杯馬丁尼、老經典、曼哈頓,或者只是一杯比較沒有那麼討喜的妹酒。
你還是會習慣想像有一種不同其他地方的雪克杯敲擊冰塊的聲音搭配著尹德凱獨特的動作以及吧台另一邊阿展的笑聲或是同樣寄生在吧台的那些老咖發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狂喜的敲著酒杯說乾杯的熱絡氣氛。在一間不像hotel bar的hotel 裡面的bar。
然後,最後,你才會明白這已經不是那樣簡單花點鈔票刷一下卡就可以得到的東西了。一樣的人在一樣的螢幕裡用一樣的動作倒著類似的酒,但時空背景已經從台北喧鬧的信義區換到了新加坡的中國城旁。不用溫馨提醒我也知道去那裡喝杯酒可能拿著護照搭上飛機還比較簡潔明快反正只要把價錢乘以倍數我們一樣可以喝到那些曾經在無數個夜晚給我們最後溫柔的阿凱風格特快車調酒。
對我來說,尹德凱是一個屬於喝醉之後才會真正認識的朋友。一個要進到這一行的核心才能真正認識的高手。你不喝酒,抱歉,你只能在外面,看我們聊得很開心。你不喜歡酒,更抱歉,你只能繼續在紙上畫地圖,把餐飲世界現在最精彩的生意想像成你自己爽的樣子。
我從阿凱身上學到很多。這無關他的人格好壞戀愛道德情緒是否陰陽怪氣。更無關他們同行彼此之間的較勁流言八卦是非。藉由我的酒肉好友小寶的介紹,我認識了阿凱,然後很奇妙的,從那天開始,我好像對這一行有了另一個層面的許多想像。關於品味,關於應對,關於一些外人看來可能旁枝末節但我們都認同的小小細節。那裡面其實沒有惡魔,有人常喜歡說惡魔藏在細節裡。但在我看來,那裡面真正的東西其實是一種恐懼,恐懼自己不夠好,得到的不夠多,想要的還沒做到甚至是沒有辦法大聲告訴自己真的做得比別人還要來的酷上許多。
這是我認識的尹德凱感染我最多的那一塊。也是我現在內心很重要的那一塊。眼下我常需要進到貓下去的吧台做一些妹酒,而我常在想的是,如果換成阿凱這東西會怎麼做?這味道會變成怎樣?是不是,還需要更多的小動作?
當然還有dress code。當然我並不是要刻意提起那些永遠都沒有辦法把dress穿到滿足我們設定的台灣消費大眾。我想起的是我們談論過的我們這一行的人應該要怎麼設定自己的dress code。我們從事的其實是很勢利的行業。我們都知道。而如何讓自己就只是站在那裡別人光看你的外表就會先尊重你,這裡頭真的有很多功課需要做。你可以開始說我們就是愛打扮,但你只要看著阿凱上班的姿態,你就會明白一種新的觀念:在酒吧,不一定是看妹而已,我們也是來給妹看的。
在台北,酒做得好喝的大有人在。你可以去信義路找Angus和Victor,可以去東區找小T,可以到安和路找那些大家都認識的前輩甚至是可以去clubbing多過酒吧氣息的the den找Jeffery。不然還可以在法定時間內去一間賣咖啡的地方找小寶。但對我來說,這幾年的悲歡喜樂,多數時候是在尹德凱與阿展那條酒吧上找到歸屬的。然後只是一瞬間,它就這樣消失了。看著螢幕想起這些就是覺得怪怪的。計程車還是伸手一招就會有。想喝馬丁尼甚至已經可以自己調也可以稍稍聊表一下。但那些有人發脾氣有人請喝shot有人用怪怪的烈酒苦精以及包粽子的葉子把我們當實驗品的過去,已不復見。
關於尹德凱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太多事可以說。我也曾經想替他編輯一篇以他的故事當做引子的徵人啓事。但這些種種,我們其實都知道,裡頭有著太多的矛盾荒謬與不合理。回頭看這些,或許只有一件事情是真的,他在30 歲以前把原本在高雄想過的事情、想要的工作,都做到了。他也一直不避諱談論自己對於人生的規劃,格局是比別人還要來得大上許多。
所以他已經在新的路上。
而我們會開始珍惜找他喝一杯酒只需要幾佰塊台幣的那些日子。
這文章裡頭出現的人名你也可以當作全是一種和你無關的巧合。這樣會比較單純。對你來說。這其實就只是一篇談論一些人怎麼樣在喝醉與醒來之間找到另一種人生出路的故事罷了。